记民间剪纸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美玲
来源:原创  2015年08月24日03:01

心怀梦想  执着前行

——记民间剪纸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美玲

                                                                                                                                 李 文

1966年,鄂尔多斯准格尔旗。

这一年,赵美玲14岁,从小钟情于美术图画的她,深爱上了剪纸,便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剪纸这个唯美的艺术世界,她下定决心,无论遇到何种阻力和困难都要克服,一辈子都坚持钻研这门艺术。那时候她看着奶奶、姑姑等身边颇有造诣的前辈们娴熟地画呀剪呀,自由曼妙地抚呀修呀,发自心底地羡慕惊奇,忍不住也凑个热闹,满足一下好奇心,可这一拿剪子,直到现在一直倘佯在剪纸这个艺术殿堂,一刻都没有离开。

很难说身边的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她有这门子天赋和手艺,但是从展示《中国好运图》开始,她直接走向了一个大舞台,开始迅速地正式被人们熟知。她非常热爱生活,是生活将她培养成乡土味十足的朴实的艺术家,她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艺术的来源;她挚爱艺术,她把艺术与生命等同看待,她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一以而终持之以恒,对剪纸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歌德在《自然与艺术》一诗中这样写道:谁要做出大事,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显露出来能手。赵美玲便是这样一位能手。

【与纸结缘】

琴棋书画、舞文弄墨等很多兴趣爱好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赵美玲也不例外,自从刚懂事时受奶奶剪窗花的影响后,在周围民间有剪纸才能的艺人熏陶下,她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剪剪画画。但唯一不同的是,之后她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没有经过任何大师的点拨,零基础的她凭着执着的爱好一头钻进这门艺术当中。赵美玲回忆说:“当时太小,信息非常闭塞,根本不知道这是艺术,在当时的环境下,根本没有那样的思想高度。只是一拿起剪子拿起纸,就放不下了。” 剪纸对于赵美玲来说纯粹是天赋异禀。

很多民间艺术家之所以有高深的技艺,大部分取决于他们出身世家,家庭背景比较优越,或是从小培养和熏陶,所以并不足为奇,但是,赵美玲却既不是艺术世家出身,也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底,仅凭着对剪纸的热爱一路摸爬滚打下来,成就了今天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她,实在让人不得不心生敬佩,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小人物也可以铸就非凡的传奇。

当时在村子里,除了逢年过节要贴对联,还要将纸剪出各种各样的花式,贴在窗户上,不管看见村子里谁家窗户上贴着花,赵美玲就拿个小本子跑过去照着画下来然后回来剪出来,贴在自己家的窗户上。当她谈起那时候情迷剪纸的往事时,仍然隐藏不住一脸的痴迷之情,她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像是对自己说,又像是对那个时代说:“你是不知道啊,我有多么喜欢剪纸,别人是体会不到那种喜欢的,没有任何缘由,就是喜欢。”这种歇斯底里的爱好,也支撑着她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1966年8月—1974年8月,赵美玲在东胜市天漫梁上学,学校给学生们发了课本,上面有形形色色的图案,这可让赵美玲高兴了好一阵子,她见什么就画什么,完全是照猫画虎的模仿,没有绘画功底的她,认真地能画得有模有样,老师们知道了她这个过人的本领,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便让她给学校画黑板报,这一来,赵美玲又心生一阵高兴,之前画窗花,只有家人和路过的村民能看到,在黑板上画,便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她的画,她对此乐此不疲。当时,令赵美玲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学校开设了图画课,这也是她艺术生涯中唯一与“专业”绘画贴边的事情。赵美玲自己或多或少也有些遗憾:“那时候哪里知道有画家这么一类人,甚至连这个名词都不知道,更别说见过画家了。只有画匠这个概念,那也是自己心里崇拜的偶像。”

1972年,是她很幸运的一年,当时学校里有一个画画不错的老先生,常常在学校食堂里画画。开始的时候,赵美玲偷偷地看他怎么画,因为怕被老先生撵走不让她学。说赵美玲有天赋,一点也不足为过,她只要偷偷看上一眼,就记住了,回家便能自己画出来。后来才知道,那位老先生是学校的一位美术老师,很多村民因为他画得好,都拿着油纸让他画上一幅画,有条件的人家也请他到家里,在墙上画墙围子(腰墙子),在玻璃上画风景。赵美玲知道后,就偷偷地学上了这门手艺。后来断断续续跟着老师学习了两年后,基本达到出徒的水平。随后,她便去给邻居家画些东西,村民们都说:“自从有了赵美玲,自家墙围子上图案总是变换新花样,不会再因为图案旧了脱落了而担心”。

赵美玲具有与众不同的一面,但同时也经历了很多苦恼的事情。

由于家境贫寒,赵美玲不得不面临辍学的境遇,年幼时候的思想十分单纯幼稚,当时家人做主给她定下了一门娃娃亲,她本能地极力反抗,可是一个诱人的条件摆在了她的面前:如果同意,对方将继续供她上学念书,对于赵美玲来说,能够继续上学是最大的梦想。“其实,当时同意这门婚事的想法十分简单,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接触到更多题材让我有的画,我一门心思地想,如果回家参加集体劳动,就再也没有途径接触到画画这件事了。”直到后来,只为了剪纸,赵美玲放弃了很多东西。

被剪纸深深吸引的赵美玲,从她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渠道汲取营养,她始终认为生活是艺术启蒙的最好课堂。善于观察体会,是她艺术生涯最重要的积累。或许是天公作怪,或许是命运使然,赵美玲从始至终都在靠自己的能力摸索着前进,甚至痛失了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学习深造的机遇。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下乡干部看中了赵美玲的剪纸手艺,十分欣赏;正好他的妻子时任包头市文化局局长,于是和赵美玲的父母商量着要将她带到包头进行培养,但由于赵美玲即将成婚,她的家人婉拒了对方,并对她隐瞒了这件事。直到赵美玲取得了今天的成功,才得知了当年的事情。她说:“说不后悔,是违心的,可追悔莫及是没有用的。”她的眼角明显地闪过一丝失落。

后来,赵美玲剪得窗花开始以风景和神话故事为主题,她很是满足,因为看到乡亲邻里贴着自己亲手剪的最新样式的窗花,幸福感油然而生,这窗花一剪,就是两年。一把剪子,一张纸,一根铅笔,一双手,就这样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地在剪纸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每一次意冷心灰,都是用那份剪纸的热情捂热的。

说起赵美玲的丈夫,是不愿意让她剪纸的,也不理解她为什么执着于这门子手艺,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补贴家用,还是做农活来的实际。可不甘平凡的赵美玲并不妥协,她便想着如何能利用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同时又能够使自己的手艺让更多人知晓,传到更为广泛的地方。有一次她去镇上,看见商贩卖各式各样的窗花,飞禽走兽、风光景物,于是她灵机一动,何不用剪窗花赚钱呢?于是她开始不分昼夜地剪,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换回些许零钱和粮食,能够补贴一些家用,也能够给孩子买一些穿的用的。

丈夫的反对,并未让赵美玲停下前进的脚步,她不允许自己的生活定格在固定的空间,凭着那股子倔强和毅力,她又开始做纸火,这样一来,无论是剪的、画的都能够展示自己。的确,从眼前看来,这确实是个投入多回报少的营生,确实也耽误了不少农活。可她依旧矢志不渝地说“即使家里面农活多,即使看不到直接收益,但我知道自己绝不能被农活拖累,决不能仅仅因为劳作就放弃心中一直坚持的东西。所以我下定决心、打定主意,即使再穷上一年,也要学做纸火。”

艺术层面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是赵美玲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她送给了一个常年做纸火的老师傅十斤面和3盒烟,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扎实的功底,仅仅用了7天时间就将师傅的本领全部学了过来,不仅学会了手艺,甚至还能够在师傅画的基础上做修改,可以说青出于蓝胜于蓝,做出来的纸火是活灵活现的,这让赵美玲不仅有了经济收入,而且又扎实了基本功底,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美玲每年不知道要剪多少纸,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忍不住拿起剪子开始剪纸。有时为了赶活儿,为了不耽误人家,三天三夜一眼不眨地做,不但按时交了差,而且工艺上细致到挑不出一点毛病,她坚定地说:“首先自己能够交代的了自己,才能交代别人,做工艺,必须让别人满意。”

【大型剪纸的创作开端】

赵美玲经历了随着城乡开始碰撞,直到城乡差距越来越小的时代,她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在历史的夹缝中生存,她没有随遇而安,没有被社会前进的步伐淘汰,毫无疑问,她与剪纸有缘,与艺术有缘,与这个时代有缘。现在的生活所在地——大树湾,是她艺术成长的摇篮,她在这块土地日夜绵绵不息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既传统,又紧跟时代的步伐,从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中汲取养分。“人家坐轿咱骑驴,心里憋着一口气,回首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当时人人都会讲的顺口溜,当被赵美玲听到,便成为了很好的剪纸题材。她说,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处处是艺术,处处有灵感。

从1991年开始,赵美玲开始创作主题剪纸、大型剪纸。从这时候开始,在赵美玲的剪纸中,真正寄寓了宝贵的智慧和精神血脉,这种文化形态一旦损失,便是难以挽回的,它开始具有着深厚的精神资源和文化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正在于它是对社会文化意识的唤醒与强化,而赵美玲,正在以这种形式进行着文化的积淀。她是紧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承载了一定的社会价值,随着历史的声音越来越遥远,伴随着的是她剪纸中的画面越来越多层,且越来越清晰,她操着轻松却充满使命感的心态,将画卷删删改改,造就了这一切……用她独特的表达形式,不让历史的视线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没有人能单独用语言描述当年,因为那个年代时刻在变,而她记录下来的,是永恒的瞬间,过去的一切在红彤彤的长卷上变得清晰,活灵活现,似乎一伸手便可以触碰到;她也是拥有阅历的一代人,不管这种阅历和其他人相比多么平淡,重要的是她开始描述它,这是上一代人和她这一代人所没有做过,也很难做到的。

1998年,她的作品在内蒙古自治区入选“农牧民书画展”。

2000年开始创作长卷剪纸。她说,剪一幅短小的作品,就像是用一句话记录一个画面,而剪长卷,就像是日记,像是小说,得剪得有深度,有韵味,人们才会有继续看下去的念头。

2001年,她的作品在自治区“迎接新世纪书画大展”荣获入选展;

2007年在呼和浩特五塔市举办个人剪纸展。

“一直以来我觉得时间不够用,看看邻里邻外,人家时不时打麻将,下象棋,我从来都没出去玩过。”此期间,她正热衷于长卷剪纸创作,哪有闲情逸致打牌唠家常呢。乡亲们总说,记忆中,从来没见过她在外面站着闲着。对于剪纸,赵美玲是铁了心的,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这门艺术。赵美玲的丈夫看着妻子一路走来,有艰辛有泪水,有欢歌也有成就,渐渐地明白了她的含辛茹苦,放下了强硬的反对态度,做起了妻子坚实的后盾。

其实,当时的赵美玲在生活上并不富裕,根本舍不得买书,便自己搜集各种画册,只要是看到新鲜的、没见过的图案,赵美玲如同获得了珍宝,爱不释手,甚至是火柴盒、烟盒、报纸、书籍上看见的图,就剪下来,粘贴在自己的图库书中,直到现在,她已经有5、6本自己的图库书了,内容可谓无所不有,这些资料是弥足珍贵的资料,也记下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真实朴素,为我们认识几十年前的中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它让我们重温历史,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真实的社会风貌。赵美玲总结道:剪纸中一旦产生很多自我重复的东西,不断地重复和生搬硬套,就会失去自己的创作方向和道路。正如人们所说,这些作品,既是那个年代平民的心灵史,更是时代的活化石。

2008年,奥运会大张旗鼓地在村子里进行宣传,走家窜户的都是喜庆的色彩。自从申奥成功,赵美玲就想着自己怎么才能为奥运做出点贡献,怎么用自己的能力为奥运增光添彩。她开始搜集奥运方面的材料,深入了解奥运知识。在生活中,她处处留心,观察申奥成功后人们的变化和国家的改变。送孙子去幼儿园,她看见墙上画的万里长城的图案,便将这个极具代表性的元素融入到了创作中。她讲到,那个时候连梦里都是奥运,有时灵感来了,半夜起来点起灯接着画接着剪,为了能在奥运前夕完成作品。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心怀伟大梦想,积聚了多少心系国家命运的执着和为国家和社会增添更多正能量。为宣传奥运、弘扬奥运精神造势是梦想,照亮她前进的道路。就这样,一幅由参加不同体育项目的527名运动员组成的8米长、1.6米宽的《中国好运图》完美无瑕地展现了2008中国奥运的盛况,并参加内蒙古农牧民春节联欢晚会才艺展示。她坚定地追寻和实践,不断成长、自信无畏、走向卓越、成就自我,为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贡献价值。以弘扬“互爱、互助”的精神为主题,并把它打造成新时代的一种质朴、积极的文化,满是来自生命的蓬勃昂扬,有着最饱满的生命状态,刚柔并济。开阔的眼界和胸襟造就了她,她用不懈的坚持,推动非物质文化的进步。

2008年10月4日,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对她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等陪同下,视察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新农村建设时,深深被《中国好运图》吸引住了。刘云山惊讶地问正在现场创作的赵美玲:“这是你自己设计完成的?”赵美玲点头言是。刘云山大加赞叹,称她是“农民艺术家”,并拿起剪刀与赵美玲共同完成一幅胖娃娃抱着一对丰收玉米的剪纸作品。

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对于艺术的那种一股筋的穷追不舍,是令人难以捉摸的,因为过度专注于剪纸,她一边干活一边构思,这期间也闹出过不少“笑话”。当年构思《中国好运图》时,正在做饭的赵美玲迷迷糊糊中竟将一大碗食用浑油倒进了菜瓮,使得半瓮酸菜毁于一旦。讲到这里,她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创作攀高峰

2010年,达拉特旗政府旗长吉格定和时任达旗旅游局局长白文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赵美玲的手艺。那是在一家饭店中,几幅栩栩如生的剪纸挂在墙壁上,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经询问后了解到,这些作品出自赵美玲之手,随后吉格定饶有兴趣地欣赏了她的其它作品,令吉格定十分感兴趣,便亲自登门到赵美玲的家进行了走访,并下达给了赵美玲一项艰巨的任务:设计一幅符合鄂尔多斯市即将召开的科学发展观摩会会议精神的长卷剪纸。为了完成重托,赵美玲将全部精力倾注在了这幅长卷上,这便是名扬一时的《农民纪事图》。

赵美玲是一个有创新意识的民间艺术家,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新的经历,新的经验,新的探索,这就必然要多花心思,多琢磨。身为农民,她深知自己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人,也是受益者,以她的亲身经历,必然能够对这一段历史作出客观真实的反映,正是这样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高尚情怀让她灵感涌现,她决定将建国以来一直到现在所走过的历程和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的变化,以剪纸的形式全部记录下来。茅草屋、打补丁衣服、大集体、看电影、割地……她走近村子里所有干活的地方去看、去品味、去构思,瞬间才思泉涌,这些活生生的景象如果不记录下来,后代们根本不知道以前的生产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她决心要把一个嚣嚣时代的芸芸众生描绘地鲜活饱满,均衡严谨。于是,长达140米、被分为上下两卷的《农民纪事图》,正在慢慢诞生。旗政府为了支持她的剪纸事业,为她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出资为她盖起了一间60平米的采光房子。这幅历史长卷往事一经展出,好评如潮。该作品在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上被选中“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展示”,受到鄂尔多斯市文化部副部长高树勋等领导的高度赞扬。

2011年,在达旗五股地文化大院展出该作品时,国家计生委宣教司副司长施春景、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宋燕、内蒙计生委主任云文霞观看了这幅作品,赞赏有加。

与此同时,赵美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功了,充分展示了剪纸长卷的独特风格与魅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这对发展剪纸艺术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2年春天,赵美玲担任了达旗美协副主席,主要负责地方剪纸工作。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引领带动地方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表示,要根据实际,认真履行好传承人的职责,为保护传承好剪纸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大院 应时而至】

两年前的一天,赵美玲收到中共十七大六中全会红头文件,当看到文件中写道“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发展”时,赵美玲的高兴溢于言表。她说:“我一定要为国家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于是,她更加坚定了一直以来深藏在心底的一个梦想——建文化大院。她越说越热血沸腾:“这个想法并不是一时冲动,也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展示自己的作品。几十年来,附近的多少个村子都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我要将村子里的文化活动搞的有声有色,让村里的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感受艺术魅力,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多样化丰富化。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能单单为了自己的荣耀,要真正将宝贵的文化发扬下去,尤其是传承给下一代,这很重要,苦了谁,都不能苦了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是不行的。”赵美玲的话语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她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

说来容易做来难,为了建文化大院,赵美玲经历了一段十分艰苦的日子。当时,就算是饿死她也舍不得进饭馆吃一顿饭,看人家在饭馆里吃的很香,也舍不得进去吃上一口,只在门口站着看一眼就走了。舍不得坐公交车的时候就靠走,只要能节省的地方就节省,渴了连矿泉水也舍不得买,那时候他自己偷偷艰苦,偷偷地省吃俭用,不敢让家里人知道,怕他们跟上受罪。有段时间膝盖实在疼得忍受不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膝盖骨受损,因为走路走得太多了。即使受再多罪,再多委屈,她也一句怨言都没有,只要能把文化大院盖起来,什么都是值得的。她含着泪回忆着:当时那种情况下,家人的支持,是我能够坚持到最后最大的动力。赵美玲的想法,得到了鄂尔多斯市宣传部门,达旗旗委政府、宣传部门、文联、计生等各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并给予了她不同形式的帮助。

通过东拼西凑,再加上旗政府给予的一部分资金支持,2013年8月22日,赵美玲剪纸艺术创作基地正式启动了,并举行了启动仪式。那天,鄂尔多斯市宣传部、文化局领导,达旗政府旗长吉格定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莅临仪式,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欢庆这个历史性的一刻。启动仪式上,由赵美玲精心组织编排的《乡土风》节目好戏连台,气势非凡,参加演出的都是附近村子的各路民间艺术家,可谓是群英荟萃。

创作基地的成立,对于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一件大喜事,同时也为赵美玲的剪纸道路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桥梁纽带,必将有力促进民间剪纸艺术的快速健康发展。这对于传承、弘扬、创新和发展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挖掘剪纸艺术的文化底蕴,体现和展示达拉特旗地方特色和“本土化”艺术的魅力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兴建文化大院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我不会就此停止脚步,不会安于现状,我打算继续在村里着手筹建文化活动场所,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让大家的业余生活不再单单以打麻将为主,要跟着时代的步伐,走向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让有文学艺术才能的人都有发挥特长的机会和场所,带动村民一起振兴文化大院,一起将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是赵美玲在文化大院的启动仪式上,发表的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走进文化大院中,啼莺舞燕,湛清的池塘像透明的玻璃,映出蓝天白云的秀姿,还可以看见欢快的鱼儿嬉戏玩耍因水成趣,偶尔溅起的水花又掉落回去,泛起层层涟漪。进入800平米的展厅内,四周的墙上挂满了赵美玲的剪纸作品,活灵活现,像是要跳出相框似的。展厅中间的两排木架上,展示着《农民纪事图》,庄重而严肃的历史画面栩栩如生。门口的柜子上,放满了这些年来赵美玲荣获的各类奖状、牌匾和证书等诸多荣誉,那鲜艳的红色见证着也衬托着这个杰出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所走过的不平凡的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技艺日臻完善的赵美在社会中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目前,赵美玲跳出之前的思维,拓宽视野,正在构思一幅完完整整的历史画作——《中华上下五千年》,现在已经用了数月时间列出了提纲,搜集了足够的资料,记载了重要的历史事件,这幅长卷出炉后,她将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这样便可以向更广的范围推广剪纸文化,真正达到传承的目的,希望以此让中华的精神、文化和气质能在她的剪纸中留下印迹,也希望能欣赏她作品的人真切认识一个历史悠久、爱好和平、包容开放、发展进步的中国。历史瞬间,永恒记忆,中国几千年的变化,将在赵美玲的剪刀下沉淀、流动、定格……红灿灿的纸张背后,暗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承载了时代的印痕和民族的记忆。她记录着这些历史瞬间的同时,也亲历着其中的变化,成为不可多得的见证人。今天,红色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璀璨光辉。当她从历史背后走来开始讲述时,那个时代的变化轨迹也渐次清晰。

为了尽快完成创作,赵美玲白天剪纸,晚上看不见了才干活,做饭、养鱼、喂猪、种地,料理一些日常的营生,这也是她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身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必须要亲力亲为的事情。目前,赵美玲的女儿、儿子和徒弟在与她共同完成创作。她骄傲地夸赞徒弟:“自从来了之后,这个小伙子进步了不少,本身扎实的国画功底,只要稍微指点,他立刻就能领悟。”为了让徒弟没有后顾之忧,更好地专注于剪纸,在这里吃住的一切费用都由赵美玲承担,每月还会额外给徒弟发工资。“剪纸这门技艺正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在各类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已经很少有孩子对它感兴趣了。”说到这里,赵美玲不禁叹了口气。

之前,呼和浩特市鸿德学院要聘请她为客座教授,因为路途遥远,她并没有接受。“能为孩子们上课是我的荣幸,是他们赏识我的才能,但我不能放下我的文化大院,我属于这里。”说罢,赵美玲望着鱼塘,陷入了久久的沉思。目前,赵美玲定期给展旦召苏木中心小学讲剪纸课,把自己的技能手把手地传教给孩子们,是她接下来的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使命与任务。

【艰辛相伴 梦想愈发坚定】

并非一帆风顺的剪纸之路中,赵美玲曾三次想过要彻底放弃,每次都是在一整夜泪水的洗涤中,更加坚定了信念。她说,遇到小困难,我无论如何也会坚持下去,可有些时候,恰恰是几乎无法跨越的阻碍,有时会怪自己,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人,难道安安分分地生活不好么?为什么非要剪纸不可?但是没辙,每次下定决心放下剪刀,生活就变得无所适从了,剪纸就像自己的孩子,只要抱在怀里,才觉得安心,只有将剪刀和红彤彤的纸握在手里,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

回忆起那几次的痛苦经历,赵美玲仍感觉历历在目:“有一次,自治区有关部门让我出一幅作品参加农民书画展,那是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所以我想要放下所有的农活,好好剪一幅,可是如果我不锄地,就没人做了,因为连阴雨,锄剩下的地已经长满了草,基本上荒废了。作为一个农民,没有地就等于没有了粮食,没有粮食,拿什么去生存呢?于是我一赌气,扔下剪刀,跑到地里,赌气似的拼命干活,不剪纸没几天,手就痒痒的不行,就又开始剪。”决心下了,可担心却没有离她而去。

“这几次想要放弃的经历,确实太过深刻了,所以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次是突然来了灵感,准备以村里的三期工程为题材剪一幅作品,满心欢喜地买回了一张大纸,却因为家里面各种琐碎的小事,把灵感搅和没了。那种失落感油然而生,再没有心思创作下去,当时眼泪也不争气地往出跑,可就算是哭,也无法把灵感再哭回来,真是觉得天昏地暗,甚至想着我这一辈子,似乎是注定无法献身于剪纸。”

还有一次对赵美玲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当一幅长卷快要完工的时候,由于不小心,碰倒的一整壶水全部洒在了长卷上,当时的赵美玲感觉全世界都要崩塌了,久久的,她楞在那幅被毁了的作品前,眼睛一眨都不眨,脑子中一片空白。委屈、彷徨、无奈,让她百感交集。一种无助,从心底瞬间滋生。最后因为孩子们的安慰与支持,她走了下来。

无论怎样,到目前为止,赵美玲的作品已获多次展出,大大小小领取了众多奖项:1998年,赵美玲的作品受邀参加了“全区首届农牧民书画展”;2001年,参加了自治区书画联谊会举办的“迎接新世界书画展”;2005年,在罕台庙人民政府举办的剪纸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07年她的“中国好运图”获得达拉特旗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创作”二等奖;2008年“中国好运图”又受邀参展“草原儿女迎奥运”,同年,她的个人剪纸作品展在呼市五塔寺隆重开展,展出期间,观者如云,好评如潮,区内多家媒体均对她的个人展进行了报道;2008年的内蒙古农牧民庆新春晚会上,作为地区乡土才艺代表的赵美玲现场才艺展示,她的剪纸作品技惊四座;2009年,在全市“人口计生杯”画展中获一等奖……

奖状和证书被赵美玲整整齐齐地摆在展厅一角的柜子中,每拿出来一个,赵美玲都清晰地记得这是什么时候什么作品获得的奖。 “其实,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艺术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艺术的精髓,我就已经很开心了,这也许就是很多民间艺人共同的心愿吧。”

人们一定从赵美玲的经历中看到了一个民间艺人淳朴的梦想,正如她自己所说:“这么多年我搞剪纸,从未想过靠这门手艺搞成产业,也从未想过靠这门艺术功成名就,能够获得荣誉,更多的是欣慰是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是自己的作品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传播。我热爱它,从不敢轻视它的价值所在,我只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进而了解剪纸这门艺术。”

艺术本就是一个纯净且让人狂热的世界,赵美玲看似渺小而淳朴的梦想,实则承载着深刻而浑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难看出,这位剪纸艺术家的曲折人生就是一副生动丰富、平凡但不平庸的瑰丽画卷。